(一)科研組織架構
中種集團科技研發組織架構包括科技委員會、科技管理部和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簡稱“科技中心”)。
科技委員會是中種集團科研開發的重要決策機構,職責包括:統籌公司的科技研發管理體系建設,制定公司長中短期科技發展規劃計劃并組織執行;管理公司涉及科技與品種等科技活動的各項投入及資源分配、審定與執行、管理與考核;負責對各業務單位擬引進的資源與技術進行審核評價。科技管理部是公司科技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科技中心是中種集團主要的研發機構,由轉基因育種部、基因組育種部、集成技術育種部、運營管理部及作物品質與化學分析實驗室等部門組成,主要研究領域涵蓋生物技術、常規育種和篩選測評等。中種集團以科技中心為核心搭建商業化、大通量、高效率、流水線式的企業自主研發平臺。
(二)科技平臺建設
2011年,中種集團啟動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建設項目。該中心以迄今為止我國種業企業在自主研發方面最大規模的投資,將集成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等農作物生物技術領域和主要農作物常規育種領域的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技術、大通量、流水線、工廠化”商業化育種平臺。
中種集團的研發平臺建設得到了業內廣泛關注和認可,獲得了“農業部玉米水稻等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資質,是唯一一家同時參與玉米和水稻育種兩個學科群建設的種業企業。2012年5月,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與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6k育種芯片。該芯片能夠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并對其進行精確控制,可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大幅度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的準確性,為我國農作物優良品種選育與測試工作提供了準確、可靠、便捷、高效的現代生物技術工具。2013年,中種集團又與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基因組分布密度更高、檢測更精準的60K育種芯片。目前,中種集團已將這些現代生物技術的突破性成果與水稻常規育種工作緊密結合,盡快培育出綠色、超級的農作物新品種。

(三)研發基地布局
中種集團依據各類作物不同的生態劃分和生長需求,按照我國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的內在規律,在東華北、黃淮海布局建設玉米育種試驗基地,在長江上游、長江中下游、華南和東北布局建設水稻育種試驗基地,在北方冬麥區和黃淮地區布局建設小麥育種試驗基地,在華北地區布局建設蔬菜育種試驗基地,在長江中游和西北地區布局建設油菜育種試驗基地,在海南布局建設南繁基地。中種集團的育種試驗基地已經基本覆蓋我國大部分作物主產區。
(四)研發團隊建設
中種集團高度重視研發團隊建設,現有研發人員250余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具備全球種業領先企業豐富工作經驗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國內各作物、各產區的育種領軍人才。中種集團的研發平臺已成為國內外一流科技人才的匯集地。
中種集團成立了專家顧問委員會,聘請戴景瑞、謝華安、方智遠院士等多位專家為中種集團提供發展規劃、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在各主營作物領域,中種集團還聘請各主產區的一流專家,組成了不同作物的專家顧問團隊。
在科研管理方面,中種集團引入市場化的績效管理機制與薪酬激勵體系,致力于創造科研團隊投身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的大平臺和好環境,積極鼓勵科研團隊在國家級種業公司的科技創新事業中開拓進取,為我國農業生產、糧食增收和農民致富做出重大貢獻。

(五)產學研戰略合作
中種集團不斷深化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探索深層次、多元化和產業化的科企合作模式。一是立足中國種子生命科技中心領先的生物技術優勢,聯合全國科研教學單位加盟,共同構建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相結合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二是通過投資并購,以資本為紐帶,深化與科研單位的戰略合作,建設科技創新的產業化體系。三是聯合我國50余家一流的科研院所、農業院校、骨干企業和行業協會,組建農作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推動現代種業發展的產業技術攻關大平臺,并牽頭和管理國家科技項目。四是按照市場化機制支持種業的優勢科研教學單位開展專項研發,通過產業鏈協作,最大程度地實現科研成果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中種集團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2010年11月,中種集團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全國種業行業50余家有重要影響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發起組建中國種業知識產權聯盟,并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兩年來,聯盟通過維權打假、資源共享、協同行動、自律互助等合作形式,在提升行業知識產權意識,凈化種子市場環境以及為主管單位提供決策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種業知識產權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中種集團與種業科研院所和教學單位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優化,合作各方充分發揮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了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的緊密結合。
